Shopping Cart

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。

菁英主義迷思, 拿掉 #標籤,你剩下什麼?

「少掉頭銜、現在有的一切,大家還會不會喜歡我?」、「在追求自我意識的時代,我們是不是已經習慣用『標籤』、 『 定位 』 認識其他人」

上面這些都是我以前思考、甚至困擾過的問題,前陣子看了歌手璽恩的《你就好好當你自己》,對書裡提到的一些概念特別有感,這篇會分享下面幾點:

  • 人生就是幫自己貼上標籤,又解標籤的過程
  • 不要用「標籤」認識一個人
  • Role model可以是目標,但不要求自己成為他

做自己 vs 當自己的差別

做自己

「做自己」雖然聽起來很有想法,定義自己要的是什麼、過程做了很多努力,最終為自己貼上屬於自己的標籤。

當自己

「當自己」卻是把這些標籤再撕掉,好好地當你自己,不用去符合自己與他人的期待、不去當一個「不害怕」的人,而是認清自己的「軟弱、不足」又相信這樣什麼都沒有的當自己仍然很獨特、很值得被喜歡。

標籤與撕下標籤

以前寫過一些文章在分享,我從迷惘、毫無想法、報復性努力的階段,逐漸走到有說得出口的成績跟明確的定位。

但少了這些標籤的我,又是什麼呢?

前幾年的時間,我維持著「上班操勞、下班半夜寫文章」的循環,但那個時候很快樂,因為都是自己喜歡的事,讀者開清單、我寫主題文章,寫完後收到不同的反饋,這些事情都是我生活樂趣的來源之一。直到去年某一個時期開始出現職業倦怠,導致那陣子完全產不出任何文章,當時我對江郎才盡(?)有不小的恐懼跟衝擊。

當時我的腦袋飄出了這個想法:如果我再也寫不出文章,大家還會不會喜歡我?

沒有標籤的我們是什麼樣子

於是當時展開了一段解標籤的過程,還沒有標籤之前的我,到底是什麼樣子?

「不知道未來該做什麼,但很願意嘗試每一次得來不易的機會」

「多數朋友會覺得安心、來跟我分享心事,並且認為我是能夠解決問題的那個人」

「喜歡到處旅遊,寫下當下的感觸跟生活的心得」

然後我發現以前一無所有的我其實也很棒

而後來的日子只是透過更有意義的事,擴大這樣的影響力

不要透過標籤認識他人

這幾年網際網路比以前興盛太多太多,連跟人相處、接受資訊習慣都被改變,最快、最方便認識一個人的方式就是用「標籤」,例如:剛認識的人腦袋直接飄出他的標籤「#科技業外商」、「#前端工程師」,但很少又更深入的了解,把彼此困在標籤的高牆裡,你看不到真實的我、我也看不到真實的你,以為這樣是最有安全感的方式,殊不知最後連自己原本的樣子都忘記。

Role model可以是目標但不要求自己成為他

「想要成為別人」最大的盲點就是無法發自內心的欣賞原本的自己,才總是在別人身上看到想要的東西,「頭銜、人脈、氣質、戀情、生活」,但標籤菁英主義其實超無聊,只是產出一堆一模一樣的人。

我現在仍然是個會或多或少在意他人想法的人,也或許我一輩子都學不會坦然的不在意。但我想難得寫這篇,告訴看到這裡的人

在努力追求目標之於,也請好好的當自己

不為什麼,只因為世界上只有獨一無二的一個你

Ina Wang
Ina Wang

目前身分包括:
➊ 企業內訓講師與顧問:行銷規劃與雇主品牌
➋ 大學與政府部門單位業師:行銷與求職領域
➌ 履歷面試諮詢師
➍ 自媒體、團購經營者

過往經歷包括電商、FMCG、人力銀行行銷
專業為品牌行銷與社群行銷
同時為職涯平台─職涯大小室創辦人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